第975节(2 / 3)
武曌有时候会和洛君薇聊起皇后和萧淑妃,她并不将自己宫斗的这些事告诉洛君薇,毕竟那有些肮脏,但她总是会感慨一番。
“如果世家名门都如此,那这些世家名门岂不是注定被寒门所湮灭吗?”
正如王皇后和萧淑妃不屑于向下看一样,武曌也不明白,清高自傲又有什么好处,平白无故的树敌,又有什么好处,为什么王皇后和萧淑妃不懂得团结的道理。
一个皇后,在皇宫中,竟然没有一支可供自己使用的人手,竟然没有多少亲近的宫女和宦官。
这让武曌觉得极度不可思议。
在洛君薇的面前,武曌并没有掩饰过自己的目标,她闲聊着,述说着李治和她讲的那些外朝事务,眼中全都是光,“我如果是个男子就好了,这后宫中的种种,真是无聊又无趣。
郡主,你说我什么时候能成为皇后?”
洛君薇轻轻挑起落在耳边的秀发,轻声笑道:“大势走到那一步时,你所需要做的就是等待,一个受害者的身份,能够让你更加顺利,男人最讨厌一直聒噪汲汲的女人。”
武曌眼中明亮,她微微笑着,艳丽夺目,她能够得到李治的宠爱,和她的美丽是分不开关系的,李治是个很看重美色的人,李氏的男子都是如此,“人生在世上,都有自己的使命,我将会去迎接属于我的使命,等到成为皇后,大概国师就会再次见我了吧。”
洛君薇欲言又止,最终还是什么都没说,向武曌告辞离开。
武曌陪着她走到外间,突然拉住她的手,洛君薇疑惑的转过头来,似在询问,武曌眉眼认真,“郡主,你刚才想说的话,我知道,你放心,我不会做一些过分的事,你不喜欢的那些事,我不会做。”
洛君薇一顿,反握住武曌,温声道:“我是宫中的史官,如果发生大事,我都会如实记录,所以我很担心你,在这黑暗之地。”
“不会让你为难的,我不会让郡主为难。”
武曌的声音坚定而柔软,就如同包裹着花絮的铁。
蛛网盘丝!
永徽。
徽,美好之意。
在太宗皇帝创建贞观盛世之后,大唐将永远美好,这是君臣共同的愿望。
从某种意义上,这不是李治这个天子的永徽,而是贞观旧臣的永徽,李世民所留下的文臣武将,并不觉得这是一个新的时代,属于李治的新时代。
在无数人心中,这依旧是贞观之世!
只是太宗皇帝不在了。
事实同样如此,长孙无忌、洛玄凌、李绩、褚遂良,还有许多人,并不需要李治做什么,无数大臣沿着贞观之政所开辟的大道,继续向前,大唐依旧鼎盛,且越来越鼎盛。
在永徽三年时,诸王、诸公再次派来使者觐见李治,这代表着大唐天子的权威,依旧不曾丧失,李治心中对自己的兄弟,尤其是这些年愈发强势的燕王李恪的担忧,也略微放下了一些。
朝堂中,君臣间似是相得,朝野也似是和睦。
但在这一片美好之中,有心人却已经看到了有汹涌的风暴在酝酿。
一个帝国的中心便是政治,强大的君王首要之务,便是维持政治中心的稳定,使群臣不汲汲于争权夺利,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将精力用在斗争上,那治政便会出现问题。
而此刻的大唐政治,便处于极度的不稳定之中。
内廷不稳,外廷也不稳。
皇后无子,是第一不稳;皇帝宠妃有夺后位之心,是第二不稳;皇后德不配位,是第三不稳;武曌能力太强,是第四不稳。
若要使内廷安稳,只有两条路,其一,废皇后,立武曌;其二,为皇后继子,天子与皇后以后和睦相处,断绝不轨之心,而后杀武曌和萧淑妃。
至于外廷不稳,便应在长孙无忌身上,应在李世民安排的托孤重臣中。
洛玄凌,乃是武将,从不曾在三省六部任职,对政事自然是没有什么发表意见的余地。
李绩,能打仗,打大仗,但却不能成为一派领袖,根本就承担不起对抗制衡长孙无忌的重任。
最大的问题出在长孙无忌身上,他能力自然是极强的,凌烟阁中位列第二,也足以证明他,他在贞观朝,历任三省六部,几乎没有出过什么大的差错。
但这个人有一个大问题,这个大问题就让他和房玄龄、杜如晦这种顶级宰相,彻底拉开了差距,那就是小心眼和记仇。
小心眼和记仇的人,不能成为首席宰相,因为政治需要和解和妥协,但长孙无忌属于一有机会,就把和自己有过节的人,往死里整的人。
没错,还不仅仅是有仇,只要关系不好,他就往死里整。
在他的字典里,没有宽恕,而是顺我者昌,不顺我者亡,跟着李世民这么多年,李世民赦免仇敌,维护朝廷团结的本事,他是一点都没有学会。
在小心眼之外,他骄狂。
太狂了,几乎不把所有人放在眼里,把自己牛逼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