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74节(2 / 3)

加入书签

整座宫殿的温度都仿佛在瞬间降低了几度,几乎所有人都带着完全克制不住的杀意望向桑弘羊。

“陛下,臣请杀此奸贼!”

立刻就有人坐不住了,大声道:“陛下,忠孝乃是天下的根本,桑弘羊挑唆奴仆背主,这难道不是挑战天地纲常吗?

素王在上啊。

昔年素王辅助周康王,天下毁谤之言何其之多,素王道:孤薨之日,天下知孤忠。

素王薨逝,周康王以父礼待之,泣泪曰:‘王叔待寡人以忠,寡人侍王叔以孝’。

这是诸夏之人的根本啊。

若是连忠孝都失去了,还能够称得上是人吗?”

他没有指责桑弘羊的方法,而是直接指斥桑弘羊话中的破绽,实际上刘旦在听到桑弘羊的话之后,同样眼中寒光一闪,只感觉不寒而栗。

不禁深深的庆幸自己不是诸侯王了,而是大汉的皇帝。

否则桑弘羊这把利器就要对准自己了,他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当初做诸侯王的时候,犯下的事不少,朝廷不追究还罢了,若是追究,再碰上桑弘羊这么一个大臣。

结果只能是自己自杀,家人流放。

不过现在他是皇帝,那桑弘羊就是他手中最锋利的利刃。

刘旦沉声道:“大司农所说的,是谋国的政策啊,朕应当实行它。

但忠孝是为人的根本,朕不应该忽视,不允许举报自己的主君,就按照这样的办法去做吧。”

大殿之中一片寂静,只剩下桑弘羊高高的声音,“陛下圣明!”

————

刘旦是一个很难以评价的皇帝,因为他不是传统意义上昏庸无能的皇帝,在他刚刚成为皇帝的那些年之中,他所发动的战争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他利用自己唯一的优点,即对战争的敏锐,获得了不少的胜利,从事实上维护了帝国的统一,但军事是政治的延续,在帝国的虚弱期四处开战,这种不合时宜的行为,暴露了他政治上的短板,事实证明,一个武夫皇帝不会是一个优秀的帝国统治者。——《汉王朝兴衰史》

风暴

洛盛和洛世望着手中从中原传来的颇有些惨烈的消息,有些发愣,两个人都陷入了沉默之中,洛世张了张嘴,却没有发出声音,因为不知道该说什么。

又是一阵沉默,洛世喃喃道:“本不该是这样的啊,完全没有必要走到这一步啊,陛下他怎么会……”

洛盛难以接受这个事实,洛世更难以接受!

洛盛虽然难以接受,但毕竟他只是昭公公子,说到底是大汉的客人,对大汉这个诸夏主体帝国有感情而已。

洛世不一样,他是无双侯!

是内藩列侯。

他是接受了天子和皇帝双重册封的臣子,是大汉的臣子,在刘旦登基之后,他是亲手写了祝贺送呈到长安,宣誓要为皇帝尽忠的。

皇帝是他的主君!

洛氏虽然有灵活的道德底线,但那只是针对过于离谱的君主,洛氏子不会愚忠罢了,比如昔年洛文公果断的抛弃周厉王。

这并不意味着洛氏子是不忠之人,洛氏子千年以来的良好声誉,就是因为洛氏的品德值得信任。

就像是当初洛亦接受刘邦照顾刘如意的遗愿,那可是放弃了唾手可得的辅政大臣之位。

要知道那个时候,洛新没有回到长安,洛亦并不知道未来的辅政大臣依旧会是洛氏子,他宁愿放弃显赫的地位,甚至放弃让家族在政坛显赫起来的未来,依旧要执行刘邦的遗愿,这就是洛亦对刘邦的忠诚。

刘旦登基以来的表现,洛世还是很满意的,结果现在,刘旦直接给了他当头一棒,让洛世完全无法接受。

洛世捧着手中的信件,叹息道:“兄长,若是中原一乱,这西域要怎么办,才能守得住啊?”

想要在异国他乡站稳脚跟极难,西汉和东汉都失败了,没能建立属于汉人的文明和国度,这大概也和汉朝的政策有关,没想过要彻底同化西域。

唐朝实际上是最接近成功的,归义军建立的政权和于阗金国的存在,都是唐朝的贡献,若是没有安史之乱,再花费一百多年,或许唐朝能彻底将西域化为己有。

这个世界的汉王朝对西域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不再是简简单单的驻军,而是准备逐步蚕食移民,在西域建立诸夏列国,乌孙王国和无双侯国就是一种尝试。

想要对一个地区建立起稳固的统治,如果仅仅是融入的话,那还算是简单,比如蒙古帝国的各个汗国那样,进入哪个地区就皈依当地的宗教和习俗,使用当地的文化去统治,比如某王朝大致上承袭大明的制度,再加以本族特色强化,统治就很稳定。

但如果不想着融入,而是要改变当地的文化,那就要百年三四代人才行。

洛无疾和洛世两代人在这里耕耘了二十年,发现西域这片土地上的人很不对劲,对于神明有种笃信,就算是中原的汉人来到这片土地上,生下孩子之后,也会变得神神道道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