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节(3 / 3)
一反应就是“我做得不够好?”这样的压力下,纵使脑子空空,也必须绞尽脑汁说点什么。
少年也不知道,为什么秦队对他的态度跟其他人不一样。感受到这份扑面而来的压力,他只能努力去想。
江雪律没有系统学过这些办案技巧,他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提出自己的疑问,“死者是高中老师,她所在的学校放假了吗?如果没有……她的失踪一定会引起学校师生的警觉吧?”
试想一下,如果他是这名冯老师的学生,今天早上有冯老师的语文课,却没有看到冯老师的踪迹。根据报告上邻居的口供,冯老师是十分严谨的性格,她爱护学生,从不迟到早退。
学生一定会向学校反映,一定会惊动教导处主任和校长,这时候死亡的行踪就无法隐瞒下去了。
结论就是:凶手非常了解死者,是熟人作案的另一个佐证。应该对被害人的家庭关系、学校社会网展开调查。
“我想,嫌疑人可能是……”
江雪律没有直接说出他的名字,而是走到另一间卧室,指着另一间凌乱的卧室。卧室床上、衣柜里十分凌乱,到处都是翻箱倒柜的痕迹。
要知道按照行动惯性,犯罪结束后,嫌疑人如果不想投案自首,他的第一想法便是逃亡,逃亡到天涯海角。
所以在这里翻箱倒柜的只能是——
“凶手是她的孩子?”
这是一起彻头彻尾的弑母案?
也对上了小警员带领他踏入犯罪现场时那句话,“这里发生案子了,一起骇人听闻的命案。”
听了这话。
法医佯装淡定。
他确定这报告书,他一路送到秦队手里,没给别人翻过。
江雪律说不出尸斑、腐败气味,说不出许多高深东西,但他能凭借直觉和生涩的刑侦技巧推敲到这地步——可以说——少年天赋卓绝。
秦居烈也没什么反应,倒是一旁的小警员激动地大声道:“不愧是小江同学,你说得没错,嫌疑人大概率瞅准了这个时间,确定了师生放假实施了犯罪。”
“嫌疑人还拿走了死者的手机,给所有人发了短信,谎称要出国旅游两个月,期间有时差,长途漫游不方便接电话。”
他这是在隔绝联系。
“嫌疑人精心善后,不出意外的话,死亡行踪能瞒两个月,直到九月开学。”等九月开学天下大乱,所有人发现不对劲时,他早已逃之夭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