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节(2 / 3)
道:“我这能买不少糖,买回来给大家一起分。”
贺平惠和刘思美干脆把自己的奖金也交给了她,让她帮忙一起买糖。
台上主席还在讲话:“没有得奖的人也不要气馁,我们发现优秀的影评数量实在是太多了,只能从中选取了几篇评奖,其他人可以自己去投报刊发表,一旦刊登,团里全部按优秀奖的规模给予奖励。”
意思是,要是发表了,团里可以给你一毛钱的奖励……
不过虽然奖励少得还不如没有,依然有很多没有得奖的人准备到时候自己去投报刊,写都写完了,万一能被发表出来,那多光荣啊,等回去又可以跟家里亲戚好好吹嘘一番。
文工团热情似火搞影评的时候,并不知道八一厂接到了上面的通知,要求他们尽快上映《女儿》,据说京市那边的领导都关注着这部影片。
八一厂内几乎一切工作都给制作《女儿》让位,加班加点地洗片子、剪辑,不知道熬了多少个通宵,终于提前制作完成,赶在八月初就把样片寄去了京市。
审核通过后,全国各个省份都向八一厂买了一份拷贝,到八月中,就在各省会正式上映了。
绵安市文工团得到影片上映的消息,他们虽然还看不到,但是可以先把影评寄出去了。
主席听了沈娇宁的意见,没有把所有影评都寄去同一个报刊,各个省的报刊都寄了一些,沈娇宁那份寄去了京市。他让其他准备自己投稿的人也别一溜烟都往省会寄,都分散开,最好达到遍地开花的效果。
沈娇宁自己也去邮局,把另外几份影评,每份都用不同的名字寄了出去。
她想到自己两个月多前给金先生寄的感谢信,一直没有回信,不过本来就是表达感谢,回不回都正常。
她其实很想第一时间看看《女儿》在荧幕上是什么效果,但还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能在绵安上映,可能还不如等她进部队了,直接在省会看来得快。
沈娇宁还没等到绵安上映电影,就先看到了报纸上刊登的《女儿》影评。
最先看到的是省会日报,在头版头条报道了这一部电影,配了她的巨幅电影海报。这篇报道不是文工团寄过去的那一些,而是报社的专业记者写的,整整占据了一整个版面。
过了几天,又陆陆续续看到好些报纸上刊登了关于这部电影的报道,有些是他们寄过去的,有些是新闻记者写的,还有电影专家的评论……
一时间,哪怕这部电影根本还没来得及进入各个小城市,但已经没有人不知道这部电影了,都等着它能到自己的城市上映。沈娇宁的名字和长相,已经随着一张张报纸,进入千万人家。
她自己写的那一篇心得也发表了,竟然是在全国日报的副刊。全国日报,那可是每天报道国家大事的报纸!
先是日报主编写的一篇评论,说领导们观看了这部电影,非常满意,鼓励大众创造出更多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肯定了妇女们对社会的杰出贡献……最后在下面附上了沈娇宁那篇创作心得,还有她的一张小照片,底下配的字是:青年舞蹈艺术家沈娇宁。
当天的全国日报在绵安遭到疯抢,主要是文工团的人抢,他们每个人买了好几份保存。这是京市领导们的肯定!和一般记者、电影人的夸奖都不一样,连领导都肯定他们了!
沈娇宁也抢了五份,里面有不少篇幅是夸她的,她当然得保存下来。
其他各大报刊她也都买了三份,不知道是电影真的好,还是文工团投的那么多影评起到了带头作用,关于《女儿》的报道实在太多了,她买这些都花了不少钱。
不过她一点都不心疼,分成三份,一份是自己留下做纪念的,另外两份打成了两个又大又重的包裹,寄去京市,一份寄给沈依依,一份寄给姜玉玲,给她们俩各送一份大礼。
这是她从得知姜玉玲试图从中作梗就开始考虑,在京市回来的火车上做下的决定。
她一回来就跟主席建议让大家写影评,确实有宣传电影的想法,也带着一些私心。
沈依依母女这些年对她做了这么多恶心人的事,还想阻拦她的舞剧拍成电影,那她就偏要让她们俩看看自己的成就。
电影不但拍出来了,还拍得这么好,得到了这么多人的表扬,连京市领导们都表示褒奖!
这两个包裹太重了,连邮费都不便宜,沈娇宁痛快地掏了钱,看着邮局工作人员收下的两个大包裹,她真是高兴!简直能够想象沈依依和姜玉玲脸色的那种高兴!
沈娇宁快乐地哼着小曲儿,连跳带转圈地从邮局回到文工团,被喜上眉梢的吕副主席拦下来了:“快去主席办公室,快,好事儿。”
她赶紧应了,跑去主席办公室。
“汪部长找你。”
沈娇宁接过电话:“汪部长好。”
“沈同志,我们看了电影,觉得你们的舞蹈技术和思想立意都非常突出,目前在社会上的反响也很好,现在我这里正在扩增样板戏范围,想把你的舞剧也加进去,问问你的意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