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47章 首辅搵泪(1 / 2)

加入书签

因为朱翊钧急于树威,连续下了几道圣旨,京城的官员都已摸清方向。

最新一期的邸报刊印出来了,速度出奇的快。

果然,邸报上全文刊登了张居正那篇独特的疏文《乞恩守制疏》,还包括一道皇上告谕书和两道任命书。

告谕书是:批旨允行吏部尚书张瀚致仕回家。

任命书是:一、任命王国光接替张瀚出任吏部尚书;二、户部尚书由蓟辽总督王崇古担任。

如此一来,京城的官员心里更加有谱了——

王国光和王崇古都是张居正提拔上去的官员,从来都不与张居正同唱对台戏,结果,升了,担任要职;

其实张瀚之前唯唯诺诺也不敢唱,但这次脑袋不知是否被浆糊糊住了,居然冷不防地给了张居正一脚,宁可丢掉乌纱,也不肯出面上书慰留,结果,回家待着去吧;

吴中行和赵用贤两个,本是张居正的门生,这回冒险上书反对夺情,结果,被送进了镇抚司大牢。

由此可见,皇上夺情的心坚如铁石。

……

因张居正服丧,朱翊钧批准他暂时可以不随朝入阁,在家里一边守孝一边办公即可。

这天下午,朱翊钧派水墨恒领着宫中太监过来传旨。

本来,朱翊钧没想着让水墨恒来,是水墨恒主动提出,要来见见张居正。

谕旨的大意是说:朕还小,这个时候岂能离开张先生三年?还望张先生以国事为重,强抑哀情,不要辜负先帝托孤之重。

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

但张居正听了,越发觉得心里堵得慌。

宣读完皇上的谕旨,太监便回宫了,而水墨恒留下来。正准备与张居正促膝长谈,恰值刚刚接到任命的吏部尚书王国光和户部尚书王崇古二人相邀也到府上拜谒。

王国光是因为公事。

王崇古一是为表达吊唁之情,二也是为了公事。因为他除了担任蓟辽总督之外,还负责督理京师军营的重任,所以时常身在北京。

四人打过照面后坐下。

在张居正眼中,几个都是自己人,也没什么见外或避嫌一说,开口便问:“现在外面舆情如何?”

水墨恒见王国光和王崇古都望着自己,便如实回道:“听说吴中行和赵用贤二人,早上刚押到午门枷拷示众时,围观的人挤得密不透风。道他们不是的人有,但同情他们的人,似乎还在多数。”

“这就是一股邪气。”王崇古非常气愤。

他声如洪钟,带着一股鄙夷之气,狠狠地说:“就是一帮狗屁不通的酸秀才,偏要高谈阔论什么国事。这边火烧房子那边死了爷,是先哭爷还是先救火?这道理浅显不过,还扯啥犊子?”

水墨恒点了点头,觉得这个比喻不错。

王崇古虽然也读过书、考中过进士,可因为长期生活在军幕之中,早就把身上的穷酸斯文劲儿消磨殆尽,说话直来直去不喜欢拐弯抹角。

张居正很欣赏他这脾气。

水墨恒接过王崇古的话头,轻轻“哼”了一声:“问题就在于吴中行赵用贤这些人,并不认为眼下朝廷的局势如同救火,他们反倒认为当下国泰民安,既无外患又无内忧的大好光景,所以天真地以为谁当首辅都行,萧规曹随是他们的理由。”

“哼,这就叫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王国光也“哼”了一声,不过,他不像水墨恒哼得很轻。

王国光夺情的心异常坚决:“前几年财政改革政绩显著,如今国库存银上千万两。但,船到中流,不进则退。眼下正是进退之间,这个节骨眼儿上,局势就如同救火。”

王崇古附和道:“幸亏皇上英姿天纵,看得清当前局势,一再慰留首辅;也多亏水少保这些日子不断斡旋,为此事操劳奔波。”

说到这儿,稍顿了顿,将话锋一转:“只是我有一事不明,既然水少保千方百计支持夺情,那为何听说水少保不建议皇上对吴中行等进行任何惩罚呢?”

水墨恒这次来,本想着是要解释这个问题。

想着张居正肯定也是因为这个,才暗中传话给冯保,心中与王崇古定然有着同样的困惑,只是碍于不想与自己正面交锋,从而造成不愉快的事发生。

不料王崇古开门见山,当面问了出来。

果然是个直性子。

水墨恒正想着该如何措辞解释。

张居正先开口,动情地说:“吴中行和赵用贤两个本子上所言之事也并非全是妄语,不谷确实离家十九年,没有踏进家门一步。家父辞世,作为人子,是该即刻奔丧,守制三年。”

“可是,无奈皇上不让我离京,一边是忠,一边是孝。作为臣子,我不能不忠;作为人子,我又不能不孝。所以这些天来,我一直为这两个字而深深苦恼,一时抉择不下。”

“我恨自己欣赏的门生在这个时候攻击我、弹劾我,但我更恨他们以为我贪恋禄位,以为我害怕失去首辅的位子,真是可笑之极。即便我张居正有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